加中簽署百份貿易協訂,五礦購諾蘭達再掀爭議

特約記者黃芷蘅渥太華報道

總理馬田已經結束了亞洲訪問之行,國際貿易部長宣佈此行中,加拿大及中國公司總共簽署超過一百份貿易協訂,說明貿易團達到理想成果。不過,此行同時亦再度 掀起加拿大國內對中國五礦(China Minmetal)收購諾蘭達礦業公司(Noranda)的爭議,討論範圍甚至擴展到中國軍事力量及加拿大的外交政策。

據<多倫多星報>引述工業部長艾民信表示,對於加拿大外國投資法(Canada Foreign Investment Act)是否合乎廿一世紀的需要存有關注,更加認為投資法中對於處理國營外資較為「軟弱」(softer)。媒體又指總理馬田在北京被問到上述說法時亦表 示對問題有關注。本報向工業部詢問有關艾民信的講話,其發言人Stephanie Leblanc這樣回覆﹕「考慮到法案已有二十年歷史,我們仍然在考慮及審議究竟是否讓此繼續下去。至今我們仍未做出決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部長 (艾民信)明白外國投資對國家的重要。

雖然如此,國內對中國國企入股購買加拿大天然資源仍有很多反對聲音。<星報>廿五日社論標題是「總理質詢中國投資是正確的」,表示外國國家擁有加拿大天然 資源有重要的外交意義,事情已超過交易本身,所以馬田是做對了。「如果一個外國政府到加拿大投資,舉例說其目的是擴展該國的軍事力量、保安及影響力,從而 犧牲加拿大或是我們盟友的利益,這會是渥京否決該投資的好理由。」這篇社論顯然輿論已經把爭論從中國的人權和勞工狀況,推展到中國對國際的威脅,與政治掛 鉤。

中加問題專家、Brock大學政治系教授波頓對本報說,加拿大的貿易政策若帶歧視性的話,將會出現問題。「首先是我們對世貿的承諾,中國現在是世貿成員, 如果我們附設條件,那會被視為歧視中國投資。」波頓續稱﹕「如果我們的政策是基於(交易)可能增強中國國力,而去歧視一些公司,那政策則存有嚴重問題。」 他表示若因為不想鞏固中國壓制的政權而限制中資在加拿大投資,那就是說加拿大人也不應買中國貨,禁止加商到中國去,以免鞏固中共政權。

波頓強調,國際貿易部長彼得遜才率領近四百商人的代表團到中國,拒絕中國投資的做法會與加拿大一向鼓勵和中國有經濟往來的政策有出入。不過波頓認為,由於 自由黨和保守黨均對加拿大的經濟及企業在承擔感,即使有說法指加國政府可能在容許中資方面出現猶豫,在最後決定中,中資通過的機會仍很高。

加拿大智庫亞洲基金會的研究員張康清表示,加拿大是民主國家,媒體是反映了不同聲音。但針對中國國企到加拿大投資的做法,卻反映出一些輿論對中國的情況不 大了解。「中國的公司本來就全是國家擁有的,現在中國走進過渡期,向市場經濟方面發展,國有的情況亦逐步減少。但目前來說,說到公司收購的能力,就只有大 型國營公司才有能力往外發展。」

張康清又認為,諾蘭達的收購案之所以發生,是因為諾蘭達公開招標,中國公司不收購也有其他國家的公司這樣做。「冷戰的思維也有負面影響。加拿大是商業國 家,是貿易大國,首先考慮的當然是利潤,對加拿大是否有利,這是基本原則。媒體說收購諾蘭達對加拿大不利,如人權、國家安全等問題,但根本的問題是為什 麼、諾蘭達要出售﹖如果中國不收購,其他國家也會。如果是美國公司收購了,媒體又會否這樣呢﹖」